刘渡舟丨效验、自拟方集锦,高血压降压效果屡用屡效,真不错!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脑、心、肾功能障碍和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它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若成人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除继发性高血压,即可确诊。此病常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在肝失疏泄、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水火不济、痰浊血瘀等因素有关,常与“气”、“痰”、“火”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效果真不错!

 

不可胶执法重镇,三草汤方守病机

 

治疗高血压病,应坚持辨证论治原则,切不可拘于重镇诸法。

 

  1. 抓主证,平淡奏奇效

 

高血压病依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属于眩晕、头痛、呕吐等病证。对高血压病的诊治,应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抓住反映疾病基本规律的证候,解决病人的主要矛盾。只要正确地运用中医诊治的基本原则与思维方法,根据不同的主症进行辨证、立法、组方、投药,即使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小方,也能起到神奇之效,既缓解症状,又降低血压。

 

例1:赵某,男,51岁。

患者体格肥盛,患高血压病已多年,血压18.7/13.3kPa。近日来恶心,胸脘痞闷,偶尔作痛,呕吐频作,且头昏眩晕,视物摇坠,心慌心悸,周身困重,脉沉,舌苔白腻。此为风湿痰浊上扰之证,采用小半夏汤加味。

 

处方:
茯   苓30g    半   夏12g    生   姜12g 枳   壳10g    陈   皮10g    泽   泻10g

 

此例主症明确,病人虽觉眩晕,但恶心呕吐频作,最为患者所痛苦。统观脉证,其呕眩起因于胃中停饮,选用小半夏汤加茯苓汤,此方在《金匮要略》中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症与本案相合,再加泽泻,取仲景泽泻汤之意,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另以陈皮、枳壳,理气和胃。患者服药3剂后,呕痞眩悸皆减,惟时有嗳气。膈间痰水交阻,气机不利,故上方去陈皮、枳壳,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三诊时,再加藿梗、佩兰醒脾理气化湿,诸症均先后减轻、消失,血压亦降至17.3/12.0kPa。

 

  1. 泻心火,攻下效桴鼓

 

高血压病亦常见起于火热之患,厥阴风火,上逆于头,阳郁于上而不能下达,引起头晕头痛,耳鸣目赤等症状。此属阳热亢盛,风火上逆之证,若单用重镇之品,往往不能起到潜阳降逆的目的,此时当知泻心。盖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泻心即是泻火,火降则亢阳亦降。且心之火为君火,肝之火为相火,君火一降,相火亦随之下行。而心为肝之子,肝为心之母,治肝泻心,又属“实则泻子”之法,泻火以制阳,引阳气下行。再者,心主血,火逆则血涌,火降则血凉脉通,血得以下行,血压亦随之而降;心又主神明,火亢则神乱,火降则神安,神安则脉静、血压平。心与火、血、神相关,故泻心能起到降压的作用。

 

例2:冯某,女,58岁。

 

患高血压病已10年余,血压常在21.3~23.9/14.6kPa之间波动。就诊前日起,左半身无力,活动不利,如被风吹状,耳鼻灼热,口苦舌干,心烦,面部烘热,下肢发凉,食欲不振,脉弦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血压30.6/17.3kPa。证属火动于内,阳亢于上,治当泻火,投大黄黄连泻心汤。

 

处方:大   黄6g     黄   芩10g 黄   连10g

 

以滚开水渍之代茶饮。服药3剂,每日排便2~3次,面热大减,黄腻苔亦仅见于根部,血压亦降至29.3/16kPa。遵仲景之训“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故再投原方3剂,仍渍后代茶饮。药后血压再降至26.9/14.6kPa。诸症均有所减轻,虽每日排便增至3~4次,但泻后反觉左半身有力,无身疲、脚软之感,舌仍红,苔薄黄腻,脉沉有力,看来尚耐攻伐,仍守上方,嘱其隔日1剂,以泻尽亢火。

 

  1. 自拟方,三草随机变

 

余常用自拟三草汤(即夏枯草、龙胆、益母草三草,配以芍药、甘草)治疗高血压病。方中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清泻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此方适应范围较广,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尚可随证加减,如加牛膝引火下行;加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加黄芩、栀子清肝火;加大黄泻实热;加牡丹皮凉血;加钩藤、菊花息风;加茯苓、泽泻、滑石利湿;加茺蔚子治目珠疼痛,按之如石;加石斛、玄参以养肝阴。盖石斛是滋阴良药,不仅滋养胃阴,亦能补肝肾之虚,多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虚火妄动者,且滋阴不碍邪,可用于阴伤有湿邪者。

 

例3:张某,男,70岁。

 

头痛两侧为甚,以手抚之,则头皮皆痛,耳鸣,胸闷气短,叹息则舒,脉弦,舌质紫黯,苔白,血压25.9/12.5kPa,属气郁化火上炎之证。

 

处方:
枳   实6g     陈   皮9g       柴   胡9g 甘   草6g     石决明30g     白   芍10g 夏枯草10g   益母草10g     龙    胆3g 牛   膝10g   牡丹皮10g

 

药后诸症皆减,但未根除,头两侧游走之疼痛仍时时发作。故以后三诊均以三草汤加减,使头部侧痛大减,血压亦降至22.7/12kPa,惟觉巅顶发凉而痛,且年事已高,故以育阴助阳,补肾固本之法收功。

 

同时,在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还应重视调治病人的睡眠,保证病人获得比较充足的休息,以助于恢复血压。临诊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配合应用半夏秫米汤、温胆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方。且半夏能交通阴阳,是治疗失眠的佳品,但用量须大,当用15~20g。若能与夏枯草相伍,更有妙意,半夏禀夏气方生,喜阳而恶阴;夏枯草至夏则枯,喜阴而恶阳,二药性异,交通阴阳,阳得以入阴,阴得以守神,故能起到安神催眠的作用。

 

 

版权申明

整理/芍药 排版/ 芍药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转载自医话书摘,由芍药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刘渡舟丨效验、自拟方集锦,高血压降压效果屡用屡效,真不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