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性咽炎“三板斧”

来源|《我在美国讲中医》

 

 

我们知道,西医所称的“慢性咽炎”,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部发痒、微痛、干涩、灼热、异物感等为常见症状。西医怎么治?抗菌消炎,很难见效。现在大医院限制使用抗生素,医生就叫病人去药店买抗生素,或者开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疗效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病人就诊于中医,有的中医就按“虚火喉痹”治,养阴清肺、滋阴降火,有的有效,有的无效,这也是大家知道的。

 

我是怎样治疗慢性咽炎的呢?我主要按脾土虚弱来治疗。为什么呢?因为咽的解剖部位在喉的后方,下连食道,直通于胃。所以咽炎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内经》说:“咽主地气。”喉呢?喉下连气管,直通于肺,与肺的关系最密切,《内经》说:“喉主天气。”

 

既然这样泾渭分明,咽炎与喉炎就不能完全混同施治。现在病人来看病,自称有“咽喉炎”。我总要问一句:“是咽炎还是喉炎?”病人说:“不知道,耳鼻喉科医生说是咽喉炎。”还有搞笑的,连《内经》上也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试问喉能通过水与食物吗?这也是咽与喉不分。

 

但《内经》的另一段话说得好,“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精并行”。这段话可以用来解释慢性咽炎的主要病机——脾土虚弱,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乏精可散,或散津乏力。这样,咽部就缺乏津液的濡养,久而久之,抗邪能力逐渐减弱,就可能酿成慢性咽炎。我的这种认识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反复拜读干祖望老师的著述中得来的。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遍干老关于慢性咽炎基本病机的精彩揭示:“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这些话来源于长期的反复的临床实践,只有临床大家才说得出来,是与教材迥然不同的。

 

我治慢性咽炎最常用的有三首方,即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喉科六味汤。我称之为“慢性咽炎三方”

 

第一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泡参10g,白术10g,炙甘草 6 g,

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

桔梗10g,苏梗10g,木蝴蝶10g,

仙鹤草30g。

 

治慢性咽炎之属脾失健运者。其典型症征为咽黏膜色淡,多涎液,咽后壁淋巴滤泡呈团状增生,颗粒较大;刷牙易恶心。

 

第二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味。

柴胡10g,黄芩 6 g,法半夏10g,

泡参10g,干姜 6 g,炙甘草 6 g,

黄连 6 g,桔梗10g,紫苏梗10g,

木蝴蝶10g,仙鹤草30g。

 

治慢性咽炎之属肝胃不和者。其典型症征为胃脘痞满,胸胁不舒,舌苔微黄而薄腻。

 

第三方,喉科六味汤加味。

荆   芥10g,防   风10g,桔   梗10g,

生甘草 6 g,薄   荷10g,僵   蚕10g,

蝉   衣10g,紫苏梗10g,木蝴蝶10g,

仙鹤草30g、乌   梅30g。

 

治慢性咽炎之类似于喉源性咳嗽者。其典型症征为咽喉干燥、发痒,呛咳不已。

 

问:老师的“慢性咽炎三方”治疗临床常见的三种证型,即脾失健运,肝胃不和以及肺气失宣,为什么三首处方都要加紫苏梗、木蝴蝶、仙鹤草呢?

 

答:三种证型的共同病机都是肝郁、正虚,所以都要加紫苏梗、木蝴蝶舒肝解郁,重加仙鹤草扶正养咽。

 

问:肝胃不和型的胃脘满闷,胸胁不舒,舌苔微黄薄腻,说明病人多半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老师用小柴胡汤疏肝和胃,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实际上是在治胃炎;胃炎减轻,咽炎自然减轻了,是这样的吗?

 

答:完全正确!见咽炎治咽炎,永无愈期!

 

问:第一方和第二方都有泡参,那是什么药?

 

答:泡参产于我省梓潼县,就是南沙参。据考证,《神农本草经》上的沙参就是南沙参,功效为“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拙著中说过,我用泡参,是师法蒲辅周老先生。蒲老是梓潼人,喜用此药。此药属于桔梗科,体轻有孔,不恋邪,补气虽不及党参,但无壅滞之弊,有外邪时亦可放心用之。

 

 

问:老师的书上说,慢性咽炎还有阳虚寒凝阴虚阳浮两种证型,这两种证型的治法和方药书上写得很清楚,但是我没有遇到过。我要问的是,临床上真的有这两种证型吗?

 

答:阴虚阳浮偶尔遇到,阳虚寒凝罕见。直至现在,我只发表过一则阳虚寒凝型咽炎的医案。我这次没有讲这两种证型,如果大家有幸遇到,观其脉证,以法治之可矣。

 

 

版权申明

整理/文缄 排版/文缄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来源于《我在美国讲中医》,由文缄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治慢性咽炎“三板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