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鱼际,属手太阴肺经,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掌中热、小儿疳积等。本文分享两例鱼际穴的新用法,希望通过这两则验案,能够帮助大家拓宽临床思路。
鱼际穴验案举隅
作者/肖相高
一、咳引尻痛
张某,男,28岁,工人。1984年12月15日初诊。
患者因搬物不慎,扭伤腰部两日,不能弯腰、伸腰、左右转侧活动,咳嗽时腰痛更甚,以致不敢咳嗽。查疼痛位于尻部(屁股,脊骨的末端),局部不红肿,亦无明显压痛,余无所苦,脉舌正常。
证属扭伤腰痛。乃气滞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拟调气行滞为法,使之“通则不痛”。
针刺双侧鱼际穴,行提插捻转泻法,五分钟后,令患者咳嗽,自述尻部痛减。留针二十分钟,五分钟行针一次。
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起针后疼痛大减,可作弯腰、伸腰、左右转侧活动。次日原穴复针一次,刺法同上,其痛全除,症状消失。
按:鱼际穴治疗“咳引尻痛”,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早有记载,而现今针灸教材和其他针灸书籍均未述及,笔者通过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但必须掌握咳时尻部痛剧、局部不红肿、无明显压痛这一特点,非一切腰痛都能获效。
此外,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加强功能锻炼亦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鼻衄
张某,男,36岁,干部。1985年4月1日初诊。
患者原有鼻衄病史,近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昨日突然右鼻孔出血,始如滴漏,渐似水注,急用纱布塞其鼻孔,血即从口流出,用西药止血药暂取效一时。
今鼻孔继续出血,病势如前,伴见面色苍白、头昏、烦躁易怒,偶见胁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证属木火刑金。治宜抑肝泻肺,清热止衄。针刺主穴鱼际,配用行间,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二十分钟,五分钟行针一次。
起针后鼻衄渐减,夜半血止。次日上穴复针一次,刺法同上,诸症悉除。
按:鼻衄原因较多,或因肺蕴风热,或因胃有郁火,或因肝火灼肺,均可致热伤肺络,血不循经,上溢鼻窍,发为鼻衄。
病因虽异,均可用鱼际穴为主治疗。肺热配尺泽,胃火配内庭,肝火配行间,审因辨证,恰当配穴,并施以相应手法,方可获效。
本文摘自《陕西中医》1985年12期丨作者/肖相高。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