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发作生不如死,这几个穴位一定要试试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亦称血管神经性头痛。多始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常见于行经、疲劳、情绪等诱因。发作前可有视觉闪光,暗点,偏盲,暂时性失语,半身麻木或运动障碍等先兆,一般15~20分钟。头痛呈周期性发作,每次4~48小时,少见数天,伴有烦躁、恶心、呕吐、畏光、面色苍白等。少数可见眼肌麻痹,瞳孔两侧大小不等;临床中应注意鉴别脑肿瘤、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症状性偏头痛。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称之为“偏头风”,多系肝经风火所致。

 

搭肩穴治疗偏头痛

 

王某,男,39岁,干部,1972年10月26日就诊。患者自述右侧偏头痛两年余,发作时头痛如炸,痛连目系,甚则上攻巅顶乃至弥漫整个头部,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数天不解,痛楚非常,精神压力大。曾在开封某医院进行脑电图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就诊时症见:头痛连及右眼酸麻胀,视物不清,面容痛苦,暴作如锯直入,痛连目系,形体消瘦,舌质红,脉弦。

 

中医辨证:肝阳上亢。治以清泻肝火,祛风解痉止痛。

 

取穴:右侧搭肩穴。令患者取坐位,以患者手搭对侧肩背处,即中指尖处为此穴。用1.5寸毫针向下内侧刺入1寸左右,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肩部酸胀,头痛立愈,3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搭肩穴”为胸神经第1、2后支的侧支分布,针刺该穴起到调节血管神经,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以达镇痛之效。

 

外关穴治疗血管性头痛

 

陈某,女,50岁,1986年5月18日就诊。主诉:前额部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头痛即可发作,以前额部阵发性搏动性疼痛为主,伴有头昏恶心,服药治疗未见好转。

 

取穴:左外关,手法为泻法,一次后头痛症状消失,头昏减轻,以后每日一次,留针15分钟,六次治愈,半年随访未复发。

 

按:外关穴系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心主手厥阴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为临床常用之要穴。

 

扭伤穴治疗外伤性头痛

 

黎某,女,40岁。头部受伤后昏迷30分钟,出血两小时后急诊入院,查头后部皮肤裂伤2cm×1cm,局部肿胀,出血,压痛,口鼻内布满血迹,耳内有血液渗出,NS(-)。诊为颅内出血,经过抗生素、止血、输氧、输液治疗,病情稳定,一个月后,仅有头额及双眼眶剧痛,畏光,食少纳差,睡眠欠佳,遂穴位注射麝香注射液3ml,头痛明显好转,5天后头痛消失,仅有头晕,稍有畏光。

 

治疗方法:双侧第4、5掌骨根部交叉处取穴,选用药物,麝香注射液2ml2支。用注射器抽药液4ml,常规消毒,从掌侧斜刺入第4、5骨交叉部,针尖触及骨膜位,退回少许,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液,药液量以病人不能忍耐疼痛为良,1~4ml不等,注射一次即为一疗程,隔5~7日不愈者,再进行第二疗程。

 

按: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以麝香为主制定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头痛,效验颇彰,但苦于药源紧张,难于施用。笔者遂借鉴他人之经验,用随处可购之麝香注射液穴位用药代替,所用病例均经1~2次注射即愈,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中平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张某,女,36岁,北京某中学教师。1990年12月6日就诊。

 

主诉:右侧偏头痛两周。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神经内科会诊,诊断为神经性头痛。 

 

取穴:采用整体平衡针刺疗法,取左侧中平穴。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毫针2.5寸一根,行直刺法,手法为泻法。病人自述针感向足趾放射,头疼显著减轻。经连续治疗5次,临床治愈。1991年11月随访未见复发。

 

 

安眠穴治疗血管性头痛

 

郑某,女,47岁,1990年10月21日就诊。素有血管性头痛史,发作无定时已20余年,现头晕头痛欲裂,以太阳穴及巅顶为著,恶心欲吐,目胀耳鸣,心烦不眠,舌红苔薄,脉弦数。

 

取穴:安眠穴,每日一次,又配神门以泻心火,合中药治疗10天,而收全功。

 

按:安眠穴为奇穴,在足少阳胆经循行范围之内。肝胆互为表里,故取此穴,又可起到泻肝清火,舒肝解郁,平肝潜阳之效。为提高疗效,针刺安眠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取穴要准确,如偏上5分,则兴奋,偏下5分则针感向耳,而无安眠之效。

 

②进针深度一般在1.5~2寸,达不到深度,局部胀,无感传,疗效差。

 

③针感应至头维处,效果最佳,一般针后在10分钟内,头部应出现昏沉感,个别病人带针即能入睡。

偏头痛发作生不如死,这几个穴位一定要试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