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馒头用“碱”全攻略
今天来说说“碱”,碱这个东西,大家肯定不陌生,它是我们做包子馒头时重要辅材之一(不用碱的朋友,看完文章后也可以试着用用),李记也在不同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但是没有专门说过“碱”,今天李记给“碱”做个专题,也算是通过这篇文章给“碱”做个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的总结分三个方面,分别是“为啥用碱?”、“如何用碱?”以及“用碱的时候,放多了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说说这三个问题。
一、为啥用碱?
1.中和面团中的酸味,促使面团膨松、体积胀大。在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碱能中和面团中的酸味,并在和酸中和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增加面团的孔洞,使包子馒头松软,体积胀大,同时除去了酸味。(其实酵母发酵、泡打粉产气也都是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这点上来说,碱的产气和酵母、泡打粉没有什么不同)
2.增强面团的延展性能,并使面皮有口感、有嚼劲。面团中加入适量的碱,可大大提高面团的伸展性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筋度,但要掌握好用量,若用量大了,面团易发脆、断裂,而且有苦味。
二、如何用碱?
加碱适度,可以使包子馒头柔软洁白,有发酵的香甜味。加碱不足,包子馒头发青发暗,组织僵硬,口味发酸,甚至出现萎缩现象。而加碱过量,包子馒头发黄,容易裂口,碱味重,还会出现苦味。
用碱时,最好将碱用温水化开,通常用40度左右的温水,调制好碱水,再加到面里,面团加碱水后要反复揉匀揉透(压面也可),使碱均匀地分布在面团中,否则,制成的面团易出现“花碱”的情况,严重影响蒸制后包子馒头的质量。
具体面团加碱的图解教程,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发过的一篇文章,链接如下:
碱的用量要根据发酵程度和季节的变化来变化。一般发酵充分的面团用碱量稍大,反之则较少;夏秋季温度较高,发酵较快,加碱后易跑碱,所以加碱量相应增加,冬季发酵速度慢且不易跑碱,加碱量相应减少。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判断碱加到位了:
从感官上的判断方法为:有一定筋力,弹性好,不粘手就是加碱正好。如果面团松软没劲,且粘手则是碱少了,如果面团劲大且滑手就是碱多了。
如何判断加碱是否到位可以参考下面3种方法:
1.闻碱,将酵面揪下一块,放在鼻前一闻,有酸味既是碱小,有碱味则是碱大了。若闻着有正常的面香气味,就是加碱适当。
2.尝碱,取一小块面放在嘴里嚼一下,有酸味,粘牙,则是碱小,有碱味,则是碱大。没有酸味而有面香味则是适量。或把面用舌舔一下,发甜就是用碱正常;发涩就是碱大;发酸就是碱小。
3.看碱,在压面或揉面快结束时,用刀将面团切开看其蜂窝,其孔洞如芝麻大小,分布均匀则正常;孔洞大而不均匀则是碱小;孔洞小而长甚至出现黄色则是碱大。
三、用碱的时候,放多了怎么办?
碱放得太多会使蒸出来的包子馒头发黄,面皮味道发苦,口感差。那如果碱放多了怎么办呢?
1.如果碱放的稍多了些,可以推迟一段时间再蒸,静置让包子馒头缓慢醒发一会,尽可能地让碱跑掉。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把环境温度调整到最适合酵母菌发酵产气的温度,也就是30-35度左右,此时酵母菌发酵会分泌出大量的酸,这样可以快速的与面团中多余的碱中和掉,这就使面团既无酸味,又无碱味。
2.如果碱加的过多了,可适当加生面(有老面的话也可以老面生面一起加),重新和面,适当加些生面,就能消除多余的碱味,蒸出的馒头也就光滑松软,清甜可口。(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所谓的“戗面”做法,有些人专门多放碱,用加干粉再和面的方法,来调整口味,这样做出来的面皮很有嚼劲,有机会我们专门来说说“戗面”)
3.如果包子馒头出笼后发现蒸黄了,可立即将蒸锅水舀出一部分,然后向锅内倒进一些白醋,再用小火蒸10-15分钟后,碱与酸反应,馒头就变白,而且不会有酸味。
老面包子馒头加碱工艺可以这样实现标准化
一、缘起
上个月有朋友在微信公号里留言,大体的意思是:他是个初学者,最近正在学习老面包子馒头,准备学明白后开个店,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放碱这个工艺始终掌握的不好,于是他在网上买了个酸碱度检测仪,专门测试面团的酸碱度(这东西还真挺贵,李记上网看了看,最便宜的也得一千多),买回来之后就用这个仪器作为放碱的标准,放完碱之后用仪器测试面团的酸碱性,当面团的ph值为7,也就是为中性的时候,开始操作下一步,但是最后蒸出来的包子馒头明显发黄而且带有碱味,随后就开始迷茫了,问李记该咋办?
李记觉得这个思路挺好,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来给多少年的经验积累提供一个数据上的支撑,也能为以后李记开展老面技术培训,研发老面速冻包子技术提供一些技术上的理论支持,所以李记沿着这个思路做了一些实验,也得出了一些结论,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原料
五得利5星特精粉,老面,碱,水(自来水和蒸馏水),PH试纸。
说明:
1.老面,是前两天做包子剩下的面,具体老面该如何做,可以看另一篇文章。
文章链接:图解老面馒头的制作方法(附配方)
2.水,自来水是和面用的,蒸馏水是用来测试ph值用的。在ph试纸的使用说明书里写着测试应该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的ph值是7,是中性的,而自来水一般是呈碱性的,用自来水测试可能不太准确,为了测试的准确性,李记买了一瓶屈臣氏的蒸馏水,不贵,几块钱一瓶,网上也有自制蒸馏水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3.ph试纸,淘宝上买的,范围是5.4-7.0的精密试纸。(这个便宜的多了,那个测试仪实在太贵了,李记没舍得买)
4.为了测试比较简单,能够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来,所以没有放其它的原料(如:泡打粉、盐、糖、改良剂等…)
三、做法
1.调制碱水
碱和水的比例是1:100,用温水将碱化开,并搅拌均匀。
2.和面
将面粉、老面、温水放入和面机搅拌,搅拌后揉匀。老面和新面的比例是1:6,水的比例是52%。
3.醒发
放在室温下发酵,李记没记具体的时间,大概醒了有3-4个小时吧。
4.加碱
面团醒发好以后,李记根据接下来制作工艺的不同将面团分成两块,一块面团准备加碱后,包成包子,直接蒸制。另一块面团准备加碱后,包成包子,进行二次醒发,醒发后再蒸制。由于接下来的工艺不同,所以加碱的程度也不同,直接蒸制的包子要比二次醒发的包子加碱要重一些。
李记将两块面团分别加入碱水、干粉,揉匀、压面。(加碱水的具体操作在这里就不说了,不知道怎么做的朋友可以看下李记之前发过的文章。)李记通过经验来判断是否加碱到位,加碱到位后将面团静置,准备做ph值的测试。
文章链接:【基础】老面加碱操作图解
5.测试ph值
李记将两张试纸用蒸馏水浸湿之后,分别贴在面团表面进行测试,根据颜色的变化比对色卡得出pH值,结果是:准备成型后直接蒸制的面团,ph值是6.4;准备成型后进行二次醒发的面团,pH值是6.2。(李记用的ph试纸精度精度还是比较低的,如果用更精密的仪器测试,应该可以得出更精确的数值。)
6.成型、二次醒发、蒸制
这个过程就不多说了,只说一点,二次醒发是将包子做好后放入醒发箱中,醒了约15分钟,温度控制在35度左右,湿度约65%。
四、结论
这个实验的结论在上面的过程中已经提到了,既老面加碱后现蒸时,面团的PH值为6.4,老面加碱后二次醒发时,面团的PH值是6.2。
这个结论是李记经过多次实验后得出的,自我感觉还算准确,从蒸制后的结果上看,经过二次醒发的包子,从口感上和效果上看,要更好一些。
希望提问的那位朋友,能够按李记的这个做法试试,用你的那个更精密的仪器做个检验,看看李记的这个结论准确吗?其它朋友如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做完实验后一起交流。
五、解惑
为什么放碱后的面团既不偏酸,也不偏碱,ph值为7的时候,蒸出来的包子馒头会偏碱性呢?一句话,因为包子馒头的蒸制过程是一个碱性化的过程。
李记把这句话解释一下。
当我们发面的时候,酵母菌遇氧产气,产出是二氧化碳,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面团里的气孔,但是二氧化碳本身是气体,气体是没有酸碱性的,只有当二氧化碳遇到面团中的水,反应成为碳酸,这时才产生了酸性,这就是为什么发面越发越酸。因为发面是一个酸性化的过程。
相反也是一样,当我们蒸包子馒头的时候,面团里的碳酸遇热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时我们会看到包子馒头在蒸制过程中逐渐变大,这个变大的过程其实就是碳酸遇热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当然也有酵母继续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这时候面团里的酸性物质逐渐生成了中性物质,这个过程就是包子馒头蒸制时的碱性化过程(李记在学徒的时候,老师傅管这个叫退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蒸制后的包子馒头要比醒发时候要偏碱性,也解释了为了什么当和面后ph值为7的时候,蒸出来的包子馒头会发黄,碱大。
这里李记多说一句,在老面加碱这个问题上,很多朋友都有个误区,就是碱加到什么时候合适?这个对合适点的理解就是个误区,李记觉得,这个合适点是在蒸制后,而不是在蒸制前、和面后,只有包子馒头蒸制完,碱性化之后,我们才能判断出加碱是否合适,才能根据加碱是否合适反推用碱的量和工艺。
六、编后
这是一篇从一个实验开始,引出一些底层化学原理的文章。
这也是李记最近在研究的一个方向,李记希望用自己的包子技术作为敲门砖,来学习其背后相关的化学以及科学原理,从而来解释以前只有用经验为说辞的解释不通的东西。
当然了,李记研究是自己的事,发文章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事,如果大家觉得发这类偏理论的文章对大家做包子馒头会带来困惑,那么可以在文章后留言或私聊李记,李记会酌情调整以后发文章的方向。
也许有朋友会说,不就是做个包子嘛,研究这么深入有必要吗?
李记只能说:李记只会做包子,只想做包子,所以李记也只研究包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