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蒲公英”临床论治备参11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一
蒲公英,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
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草、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
二
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
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则其功更大。
三
蒲公英同忍冬藤煎汤,少入酒佐服,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一说同忍冬煎汁,少加酒服,溃坚消肿,散结核瘰疬最佳。
四
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1两,少亦5~6钱,始可散邪辅正。
火之最烈,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
五
蒲公英主治较为广泛,外科多用治乳腺炎、阑尾炎、丹毒、疔毒、痈疽等;内科多用治急慢性胃炎、胆囊炎、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妇科多用治盆腔炎、乳腺增生症等,效果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六
胃溃疡病具小建中汤证者,常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入蒲公英30克,疗效甚好。
这一配伍既重视整体,又针对此病胃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之局部病灶,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处方。
蒲公英镇痛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清胃,还在于它能消瘀,凡胃脘因瘀热作痛,用其最为相宜。而胃溃疡之疼痛,配合养胃之品,又可奏养胃消瘀、镇痛医疡之功。
七
急性胃肠炎,发病暴急,用蒲公英60克,水煎3次,每次15分钟(不宜久煎),取汁1000毫升,加少量红糖或白糖矫味,频频饮服。
呕吐者,可兑入生姜汁少许;如湿热邪毒内盛,可酌配葛根、黄芩、黄连、木香、槟榔等。
用此法治200多例患者,均不需另加其他解痉镇痛药或止泻药,也未加静脉补液,疗效可靠。
八
蒲公英、生地等量煎汤,用于清洗大面积感染及坏死创面,可快速清除创伤的坏死组织及感染的脓液。
又用上两药各150克,煎熬成糊状,待冷后,加入冰片末10克,调匀,名公英膏,装瓶备用。
临床证实本膏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消肿效果十分明显,且很少发生皮肤过敏。
九
蒲公英15克,煎2次,共得药液3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剂,用于回乳效果可靠。
在回乳过程中,特别是乳汁较多的乳妇,婴儿停止吮乳后往往因乳汁瘀滞而出现乳房胀痛。蒲公英入肝胃而散结,用之能消乳汁瘀滞而解乳房胀痛。
十
蒲公英用于分泌性腺体的炎症,疗效显著。如腮腺及腮腺管炎、舌下腺及涎腺炎、乳腺炎等。
干祖望治腮腺病,十之八九取蒲公英,尤其是对混合瘤、腺瘤、慢性腮腺炎等更是非用不可。认为其能畅通腺体的分泌,与其治乳腺炎,使乳汁排泄畅通,理出一轨。
十一
蒲公英不宜用酒浸剂,服酒浸剂可发生头晕、恶心、多汗及荨麻疹样反应。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3。
本文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