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
按经络气化理论包括经络诊察,此病能累及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少阳经、冲脉、任脉,有时单独一条经异常,有时多条经异常。太阴经调节经血的吸收和排除及按时来潮;厥阴经有净化血液的功能,保持血液的质量;冲脉为血海,调节月经的周期性,帮助卵巢的发育。
这几条经协调,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皆正常。如有异常,要根据经络诊察认清病变经络,选择治疗经脉,灵活选配腧穴,一般都能有效。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医案来学习一下针灸怎么治疗痛经吧!
【病案一】王某,女,35岁初诊:2009年12月17日。主诉:痛经15年。
症候:经期第2天出现腹痛,疼痛剧烈,持续约4~5小时,腰腹冷痛,经色深,带经6~7天,白带不多。诱因不详。服止痛药不能止痛。苔白,舌暗淡,脉沉。
经络诊察:太阴经、厥阴经、太阳经、阳明经异常。辨经:病在太阴经、厥阴经。
选经:太阴经、厥阴经。选穴:公孙(灸)、地机、太冲。
二诊至五诊:灸公孙及针关元、三阴交为主,每周治疗1次。
疗效:治疗5次之后痛经明显减轻,再巩固8次痊愈。
【医案解读】 患者痛经15年。此患者来诊时已在经期第2日,腹痛伴腰腹凉,经色深,有白带;消瘦、纳差、四肢凉。经络诊察发现太阴经、厥阴经、太阳经、阳明经异常,以太阴经和厥阴经为主。
脾阳虚,易生内寒,寒凝胞宫之经络,故导致痛经、腹凉、四肢冷。太阴经主开,化湿;厥阴经主阖,主疏泄。脾阳虚,则开阖的平衡失调,木克土,导致太阴经运化失常,厥阴经疏泄失常,气滞血瘀,胞脉不畅,故导致痛经。
初诊以止痛为目标,急则治其标,针地机、太冲,灸公孙。地机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能止与太阴经有关的痛经。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能温养阴血,温通下焦。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通冲脉,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灸公孙能温养冲脉。
二诊至五诊,治疗以公孙、关元、三阴交加减为主。治疗5次后第2次经期未出现痛经。由于患者不能持续治疗,一般经期前1~2周求治,1周来1~2次。治疗过程中,症状逐渐减轻。痛经减轻之后以公孙、列缺调理冲任,但经前改为关元、三阴交活血养血,地机止痛。
4个月内治疗13次,痛经痊愈。
【病案二】 刘某,女,42岁初诊:2012年4月11日。主诉:痛经20年,加重2年。
症候:月经初潮3年后即出现痛经,每次于经前1周开始出现乳房胀痛、小腹坠胀,至行经之日起出现小腹痛,至行经第2日疼痛剧烈,痛以脐下小腹为主,拒按。近1年来痛处转移至右腹股沟处,痛呈针刺、刀割样,得温痛减。舌红、苔薄黄,左脉沉细,右脉沉弦。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病史。
经络诊察:厥阴经、太阴经、足少阴经异常。辨经:病在厥阴经、冲脉。选经:足厥阴经、冲脉。选穴:曲泉、公孙、中都。
二诊:针治后觉双足温热感。现为月经前1周。虚汗、怕冷、畏风。小腹坠胀有欲排便感,无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夜间躁热。口干时有干咳,饮不解渴。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上穴加大陵。
三诊、四诊:针后4月25日月经来潮,色黑,血块多,经量中等,小腹痛,连及腰骶部,如坐冰中,无恶心呕吐,当晚服用芬必得0.3g缓解。痛经持续至经期第3天,疼痛程度较前减轻。服用芬必得0.3g,每日2次痛可忍受。5月1日月经结束。纳可,二便调。舌暗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数。取公孙、太冲、地机、三阴交。
五诊、六诊:有时心悸易急,夜寐多梦,口干缓解,手足心热,纳少,便溏,一日一行,偶觉腹胀,白带量多。舌边淡红,苔薄白,少津,脉弦细。经络诊察:手太阴经、手厥阴经异常。取大陵、内关、行间、三阴交、关元。
七诊:5月19日来月经。小腹痛较前减轻,小腹冷,月经量少,色黑。入睡困难好转,口干好转。舌淡红,苔白,脉弦。取公孙、地机、列缺。
中药处方:桂枝10g 赤白芍各10g 丹皮10g 桃仁10g茯苓10g 乌药10g 怀牛膝10g 川楝子10g (7剂)疗效:治疗7次症状缓解,再巩固治疗3次。
【医案解读】 厥阴经在三阴经属里,主血液的净化,分配血至身体各处,可维持血液的质量,包括经血的质量。一旦厥阴经失常,可出现伴见血块、刺痛的痛经。另外,疼痛部位在厥阴经循行经过的腹股沟处,亦提示病在厥阴经。冲脉起于胞中,为血海,供应女子生殖器官的血并使血充盈于子宫内膜,也能调节经血的周期性。太冲脉盛,月事时下。通过冲脉的调节,月经按时而至。
取曲泉、中都、公孙。曲泉是足厥阴经的合穴,可调节本经的气机。中都是足厥阴经的郄穴,能止痛。公孙调理冲脉。
二诊患者在月经前1周,症现心烦易怒,夜间躁热,口干时有干咳,饮不解渴。取穴同前加大陵。大陵为手厥阴经的原穴,可清郁热。厥阴经在三阴之里,若心包的经络不畅,易产生郁热,可导致心烦易怒、夜间躁热、口干等症。
三诊以调理太阴经为主加太冲。取公孙、地机止痛,三阴交活血。针刺后患者月经来潮,当时不痛经,但当晚出现痛经,服了止痛药可忍受疼痛。太阴经在三阴经属开,行津液于全身,能提供营养物并将废物吸收和排除,包括经血的吸收和排除。
五诊至六诊以调理厥阴经为主,取大陵、行间为主穴,清厥阴之郁热。厥阴经郁热减轻以后,思路改为以调节冲任脉与太阴经为主,取公孙、列缺调理冲任;脾虚表现如便溏,加太白;关元、三阴交活血,调理内分泌;经前期或经期痛经加地机;有肾阳虚表现加太溪。
后给患者开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化瘀消积。
整理/杏林小冉 排版/杏林小冉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内容整理自《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