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提到黄疸的条文有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色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篇:“黄疸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黄疸篇:“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方方解
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芍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
【方解】: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尤赖饮热粥以助取汗;表气已虚,故加善走皮肤之黄芪,益气固卫增强药力。全方助正气以祛邪气,病去而表不伤。
大黄硝石汤
组成:黄柏、大黄、硝石(后下)、栀子。
【方解】:栀子、黄柏清里泄热兼以燥湿,大黄、硝石攻下瘀热,四味合用清热通腑。《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自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实之法。
栀子大黄汤
组成:栀子、豆豉、枳实、大黄、茵陈。
【方解】:大黄清热导滞;枳实除满散结,以去肠胃之湿热积滞;栀子泻火除烦,泄热利湿;豆豉清热除烦。栀子、豆豉又善于清胸中之郁热,故本方对实热郁蒸于胃脘者较宜。
硝石矾石散
组成:硝石、矾石烧,等份
【方解】: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金匮要略心典》)。
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泽泻、猪苓、茯苓 、白术、桂心。
【方解】: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合以五苓散利水渗湿,佐以桂心,除水湿之力增强。
小建中汤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方解】: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小半夏汤
组成:半夏、生姜。
【方解】:方中重用半夏为君药,本品辛温,燥湿化痰涤饮,又降逆和中止呕。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二药相配,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
【临床验案】
(病案来源: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患者曹某,男性,33岁,2016年6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于外院住院治疗,经护肝、抗病毒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近1月患者出现腹胀,乏力,食欲下降,肝区压痛不适,肝脏肋下可触及,肋下一横指,于外院住院治疗症状未见好转,遂就诊于谭老门诊,症见面色滞黄,虹膜黄染,脘腹胀满不适,食后症状加重,无口干,夜寐欠安,四肢倦怠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白腻舌中黄,脉象濡缓。
辩病辩证:黄疸 阳黄 太阴湿滞夹热证
治法:降浊利湿兼清热
处方:茵陈胃苓汤加减
茵陈18g 苍术10g 厚朴10g 青皮6g 茯苓10g 泽泻8g 郁金10g 鸡内金10g 杏仁12g,共1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服用上述药物后患者精神好转,大便通畅,小便逐渐清亮,腹胀症状减轻,肝区疼痛消失,身目尿黄逐渐减轻,饮食、睡眠逐渐改善,复查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尊上方继续口服10余剂,复查肝功能正常,定期门诊复诊,一般情况好转。
按语:黄疸的发生与湿密切相关,《伤寒论》指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胸懊侬者,身必发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湿邪无出路,则郁遏于体内而发黄。关于黄疸的治疗,《金匮要略》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从小便与汗邪驱逐湿邪外出。此患者湿热熏蒸则身目黄染,胃中苦浊则腹胀食少,湿浊下流则小便混黄不清,治以茵陈胃苓汤清化湿浊,湿浊去则诸症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