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反酸要小心,胃炎久了会变“癌”!中医教你调理脾胃,远离胃癌

 

你想彻底调理好你的脾胃吗? 

 

要知道,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我国可谓是一个“胃病大国”。

不仅如此,胃癌的发病率也很高,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粗略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近50万人。胃癌的发病率更是在目前所有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

 

俗话说“十胃九病”!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就容易犯胃病:如饮食不节、抽烟、喝酒、精神紧张、焦虑等都可引起胃的强烈反应。胃真是个“多事的”器官!

 

医生提醒大家:胆汁反流性胃炎已成为脾胃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反复不愈的慢性胃炎更有致癌的风险,有的胃炎演变成胃癌的时间甚至仅是短短几个月。如果你经常出现胃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烧心、反酸等症状,就要引起警惕了。这些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导致的症状。

 

西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胆汁反流性胃炎通常是由于幽门松弛,胆汁、胰液等内容物反流进入胃内,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发生慢性胃炎。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是通过应用药物改善病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杜绝复发。一般来说经过基本药物治疗的患者都能很快从不适中舒缓过来,但想要治本,就一定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西医治疗常用药物有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制酸或抑酸药、抗焦虑药、助消化药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准胃四联疗法等。而中医在治疗脾胃病上,更是有丰富的经验。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胆汁反流性胃炎归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呕胆”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情志失畅、忧思恼怒、胃火炽盛等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其病位在胃,与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是本病发病关键。

 

中医治疗此病的原则是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在临床上,可根据此病证型的不同进行辩证施治,随证加减。

 

下面分享2个治疗本病的案例:

医案举例

 

病案一

 

患者汪某,女,39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反复上腹痛1年,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诉近1年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以阵发性隐痛为主,伴嗳气反酸,在当地医院服西药治疗症状稍缓解,但胃痛仍时有反复发作。

 

3天前出现胃脘隐痛,阵发性,发作不规律,稍有胃胀,嗳气,反酸,烧心,胸骨后异物感,口干,口苦,胃纳一般,眠可,大便稍烂,日行1-2次。舌淡,苔黄厚稍腻,脉细滑。

 

2021年4月6日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虚湿热证)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健脾行气,清热化湿。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连、黄芩、法半夏、浙贝母、海螵蛸、延胡索等。7剂,日1剂,水煎服,餐后温服。

 

二诊(2021年4月17日):患者胃脘隐痛较前减轻,胃纳好转,但大便较烂,少许胃胀,仍有口干口苦,处方如下: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黄连、木香、山药、杏仁、薏苡仁、柴胡、黄芩、甘草等。7剂,水煎服,餐后温服。

 

三诊(2021年4月24日),患者胃脘部疼痛及基本消失,大便成形,胃胀减轻,仍有口感口苦,处方六君子汤联合四逆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柴胡、白芍、枳壳、苏梗、黄芩、炒谷芽、炙甘草等。7剂,水煎服,餐后温服。

 

四诊(2021年5月1日),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继服7剂,随访无再复发。

 

 

 

病案二

 

患者杨某,女,51岁,2021年8月14日初诊。

 

主诉:反复上腹胀伴嗳气反酸3年余。

 

现病史:缘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嗳气,时有反酸,偶有腹胀腹痛不适,饮食不慎时出现,晨起恶心,无呕吐,无消瘦,无腹泻,无黑便等症状,二便调,胃纳尚可,睡眠可。当时未予重视,症状时好时坏,未系统诊疗。

 

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遂至我门诊就诊。

 

症见: 上腹胀闷,嗳气,反酸,恶心,餐后腹胀,偶有胸骨后痛,胃纳差,平素易疲倦,怕冷,无口干口苦,无呕吐腹泻,无胸闷心悸,无头晕头痛,睡眠可一般,大便1天1~2次,质稀烂,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2021年7月28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诊断:痞满(脾胃虚弱)。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消痞。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法半夏、厚朴、枳壳、稻芽、紫苏梗、合欢皮、鸡内金等。7 剂,1天1剂,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2021年8月21日):服用中药后1周复诊,患者诉嗳气反酸减少,胃纳较前增多,精神较前好转,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大便1天1次,小便正常,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治疗效不更方,上方去木香、砂仁,加用山药、五指毛桃以加强健脾益气功效。7剂,水煎饭后温服。

 

三诊(2021年8月28日)):患者诉反酸嗳气完全消失,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口干口苦,无疲倦乏力等不适,胃纳可,食欲增加,进食较前明显增多,大便1天1次,成型软便,小便正常,眠可。三诊诸症缓解,守上方继服14 剂巩固疗效。1 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发作。

 

备注: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方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抓药自服。

 

 

樊春华主任治疗脾胃病常用膏方有:

 

1)养胃益气膏

 

【组成】党参,茯苓,木香,砂仁,陈皮,柴胡,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抗瘤解毒。
【适用人群】慢性胃炎、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

 

2)健脾和胃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柴胡,白芍,枳壳,鸡内金,苏梗等。
【功效】健脾理气,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肋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精神紧张、焦虑等病症。

 

3)温阳开胃膏

 

【组成】黄芪,桂枝,白术,法半夏,干姜,鸡内金,山药等。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开胃。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四肢不温、失眠、腰膝酸软、夜尿多。

 

4)健脾解毒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藿香,连翘,黄芩,厚朴,杏仁等。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固护正气、增强免疫力。
【适用症】防治脾虚湿热的感冒、咽痛、咳嗽、头痛、胃痛胃胀和嗳气等病症。

 

常用养胃药膳推荐

 

1F墨鱼骨山药炖猪肚汤

 

【材料】墨鱼骨(海螵蛸)30克、山药20克、陈皮10克,红枣5个、猪肚1个。

【功效】制酸和胃,健脾理气。

【做法】先将猪肚用清水冲洗干净,翻转用盐和生粉揉捏擦匀,然后重复数次,反复清水冲洗,后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去血污,再把墨鱼骨、山药、陈皮洗净,一起置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最后放入红枣(去核)5个,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盐、姜丝调味即可。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肝阳上亢者忌服。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反酸,胃脘烧灼感,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2F党参淮山猪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山药15克、红枣5个、猪排骨200克。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和胃

【做法】把猪排骨洗干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将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忌服。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嗳反,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除了中医及西医治疗外,日常调护尤为重要。中医学认为胃病应“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可见日常调护在脾胃病方面的重要性。

胃痛、反酸要小心,胃炎久了会变“癌”!中医教你调理脾胃,远离胃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