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一个周四的下午,一位同行介绍麦粒肿患者来诊。青年女性,为某地市电视台主持人,现借调于省城某电视台,患麦粒肿1天,遂去眼科就诊,眼科大夫说最少也得3~5天之后才能消退,她甚为着急,因为后天即周六下午是她主持的节目时间。问针灸可否在周六前消退,当时我与陈乃明教授在一个诊室,我朝陈教授望去,陈教授向我点头一笑,我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便与陈教授一起在其背部的肩胛区反应点点刺出血。第二天便基本消退,周六下午便见她风光满面地重现于荧屏之上了。
1年后,我给学生讲授《针灸学》,当讲到三棱针刺法时,我讲到麦粒肿一般1次即可治愈,并例举了以上病案。下课时已近中午,刚走到楼下,就听有人喊我,原来是七八个女同学,其中的一位说:“老师,您看看我眼上长得是不是麦粒肿?”我一看,正是初起的麦粒肿,便一起回到她们的宿舍,在其肩胛区反应点点刺放血治疗。治疗完毕后,我内心暗想:今天上课时我讲此病一般治疗1次就可以消失,万一明天上课时还没好怎么办?到时候全班的同学们会怎么想?会不会说我在说大话?这个班的课今后我怎么再继续讲下去?想到这儿,我便对她说:“我的家就住在北面的平房内,离你们的宿舍不到30米,这样吧,下午下课后你再和同学一起过来找我一下,我再给你看看是否还需要再给你治一次。”傍晚我正在平房走廊里炒菜做饭时,这位女同学和几位同学又来了,我看了下,已明显消退,便说:“不用再治了。”此病例也是1次治愈。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中医称为“针眼”或“偷针眼”,有内外之分,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本病为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患处皮肤红肿,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外麦粒肿3~5日后在皮肤面、内麦粒肿2~3日后在结膜面破溃流脓,炎症随即消退。也有部分麦粒肿既不消散,也不化脓破溃,硬结节长期遗留者。无论内外麦粒肿,如果加压挤脓,细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颅内,引起眼眶蜂织炎、海绵栓塞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长“针眼”时,切忌挤压。
根据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上眼睑,足阳明胃经行于下眼睑,以及《灵枢·经筋第十三》“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的论述,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
- 肩胛区反应点
上眼睑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所以上眼睑的麦粒肿可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区域发现一些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或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 足中趾趾腹
下眼睑为足阳明胃经所过,所以下眼睑的麦粒肿多为脾胃积热,火毒循胃经上攻所致,下眼睑的麦粒肿,肩胛区一般不会出现反应点,就是有反应点,点刺效果也远不如上眼睑麦粒肿效果明显。对于此种麦粒肿,可用三棱针点刺足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也是“血变而止”。
有一个学生电话告诉我,他遇见一例麦粒肿的患者在肩胛区点刺效果不理想,经询问我知道是下眼睑的麦粒肿,便告诉他可在同侧的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他依法施针,翌日即愈。复又电话相问:“胃经的井穴厉兑在大趾次趾,为何取足中趾?”我说:“请你再看一下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足阳明胃经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说的都是到足中趾。所以在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就可以治疗下眼睑的麦粒肿,也可以治疗一切胃火上攻的病症,当然,足大趾、足次趾、足中趾都有胃经分布,如果三个趾腹一起点刺,效果会更好。”
麦粒肿确有硬结长期遗留者,我曾针药并用治愈1例,附记于后,以供同道参考。
1994年12月我主编的《中医眼疗大全》一书出版,该书主要是通过在眼部用药按摩等方法治疗全身各种病症,并非是眼病专著。大约是1996年的一天,一对年青夫妇慕名而诊,说其女儿患麦粒肿遗留硬结半年余,在各大医院治疗无效,眼科专家说只能手术切除,但有可能刀口遗留疤痕,影响美观。他们甚为着急,万般无奈到新华书店查看有关书籍,看到拙著后,以为我是眼病专家,便抱孩子来诊。其女儿只有4岁,一个硬硬的直径约3~5毫米大小的肿块正好长在其右侧眼上的双眼皮处,颜色红红的,与孩子白白的脸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用手触摸了下,质地坚硬。便告诉他们这样的麦粒肿我还从来没见过,我也不是眼科专家,只能治治看,查看了一下肩胛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明显的反应点。经仔细询问诊查,舌质红,苔稍厚,腹部温热,大便1~2日一行,质硬味臭,显系脾胃积热之象,当是过用抗生素等寒凉过甚,凝滞气血,致硬结久而不消。但为何发于上睑?也可能与眼睑皆属脾胃所主,且《灵枢·经筋第十三》载“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有关。便在其背俞脾俞、胃俞及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隔日1次;另用吴萸醋调贴足心涌泉穴,1日1换,以引火下行;再处清泻脾胃积热及软坚散结之汤药内服。针灸6次后,未见明显消退,因针刺时患儿哭闹较甚,且出血颜色已正常,便未再刺,继用内服外贴,前后治疗2月余,硬结完全消失,未留任何痕迹。
版权申明整理/寒水石 排版/寒水石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选自高树中的《一针疗法<灵枢>诠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