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谈引火归元

张锡纯曾经论述:“附子但味厚,肉桂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我们再看近现代的火神派用药,附子可用到一二百克,用肉桂鲜有用到这么大剂量的,看来肉桂确实比附子性质“活泼”,用之不当或剂量过大会引起火热上炎。明显与“引火归原”一说相矛盾。

那么古人说的引火归原应该怎么理解呢?肉桂确实能引火归原,但它只适用于一种特殊情况:即下焦阴寒过剩,真火无处容身,被迫逃往上焦,口舌咽喉出现上火的症状或面色红赤,这是阳气即将外亡的危重情况,治疗无疑是扶阳抑阴,温补下焦阳气。

补足下焦阳气后,下焦的阴寒虽然消失了,可是真阳还在上焦浮着没有归原。这时下焦的阳气对上焦的真阳说:“回来吧,下焦已经是我们阳气的地盘了。”上焦的真阳想回去,可是往下一看,中间的道路仍然是阴云密布,汪洋大海,深知自己如果直接往下走,还到不了家就会被阴寒灭掉,所以真阳不敢归原。

这时下焦的阳气又想办法了:派人把真阳接回来,要想冲出重围,接应同伴回家,必须选择一味性质活泼的药物,静而不动的药物是不能胜任的。

我们常说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而前面又曾引用张锡纯的论述,肉桂比附子还要活泼。这样接应的任务就非肉桂莫属了。有了肉桂的接应,真阳得以安全地返回火宅。因此说肉桂能引火归原是帮阳气找到回家的路,不是硬把阳气压到下焦。

张锡纯谈引火归元
读者评级0 Vote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