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霞1,刘志庆2,李钦1
(1.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2.河南开封白云制药有限公司,河南 开封 475001)
杜仲是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之功效。历代应用均强调炮制后入药,杜仲炮制的意图,去外皮是去除质次无味的木栓层部分,使药材纯净,选取质量好的药用部位。炙、炒是为了“断丝”,有利于调配、煎煮和粉碎。辅料制是借辅料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疗效,特别是增强降压作用。杜仲胶为非有效成分,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但杜仲胶经高温易破坏,故经过加热方法破坏杜仲胶,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达到破胶增效的目的。
1、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
杜仲炮制后入药的最早记载是雷氏的《雷公炮炙论》,“凡使,削取粗皮……”《中国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炮制杜仲亦要求“刮去残留粗皮,洗净。”对杜仲饮片规格也有记载,《雷公炮炙论》中“……细锉用。”唐·《新修本草》“用之削薄,去上皮,横理切,令断丝也。”
杜仲熟制首见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令无丝为度,或只锉碎以姜汁拌炒,令丝绝亦得。”陈嘉谟《本草蒙筌》“刮净粗皮,咀成薄片,姜汁润透,连炒去丝。”“姜汁和酒炙,去丝。”《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取杜仲块或丝,照盐炙法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由此看来,杜仲炒断丝是古今炮制的主体。盐制是杜仲炮制应用最普遍的辅料。杜仲的盐制意义自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出“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后,有“引药入肾,助其补肾健腰,强筋骨”之功。现代实验研究认为,盐制杜仲比生品作用增强一倍。《中国药典》2010年一部收载有杜仲和盐杜仲。
2、炮制工艺研究
剥下杜仲皮后,将树皮用开水烫后发汗。1周后从中间抽出一块检查,如呈紫黑色,即可取出晒干,刮去粗糙表皮,使之平滑,把边缘切修整齐,然后再分成各档规格。杜仲去粗皮块的煎出率比未去粗皮块高30.86%,粗皮占药材的20%以上,故认为杜仲去粗皮入药是必要的。杜仲不同切制规格,其煎出率也不尽相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横丝>纵丝>块;横丝以切成0.5cm宽最有利于总成分的煎出。
2.1、清炒杜仲
生品置炒锅内,先武火后文火,不断翻炒,炒至断丝,有的块边缘开始冒烟,外表黑褐色,内褐色,丝断取出。
2.2、盐杜仲
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丝断,表面焦黑色,取出放凉;或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润透,放置一夜,蒸1h,取出,干燥。盐制杜仲有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2.3、砂烫杜仲
将杜仲块按厚薄大小分档,喷洒适量盐水,拌闷备用。再将干净细砂置锅内加热,翻炒至沸腾状,然后将杜仲块倒入锅内,快速翻炒至表面呈黑褐色,取出筛去细砂,摊晾,备用。砂烫杜仲的水溶性浸出物、绿原酸含量和成品收率均高于炒杜仲炭,且杜仲炭在炮制过程中损耗达30%~50%,我们认为砂烫杜仲炮制法可以取代炒杜仲炭法。
2.4、烘杜仲
将杜仲块按大小厚薄分档,置于电烘箱内烘制(270℃~280℃),见杜仲块呈褐色取出,喷盐水(每1kg杜仲块用18g食盐),摊晾,备用;或杜仲加盐水润透,烤箱中烘烤。
2.5、杜仲炭
取杜仲块置锅内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存性,用盐水喷洒,取出晾干。或取杜仲块先用盐水拌匀,吸尽后置锅内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存性,用水喷灭火星,取出晾干。
2.6、土炒杜仲
土炒法与砂烫法相似,当灶心土至灵活状态时,入杜仲炒约7min出锅喷盐水即成。炒杜仲温度较高且易控制温度。杜仲受热均匀,胶丝易断,断丝率可达95%左右,损耗率最低仅为18%。每锅用时约13min。炒后杜仲疏松且丝已断,易吸收盐水,能增强补肝肾之效。土炒有增强健脾、止血作用,对于妇科胎动不安的治疗更为适用。
2.7、微波加热法
将杜仲刮去粗皮切成1cm宽的块片,用食盐水拌匀,闷润,平摊成层厚约1cm,设定微波强度和加热时间,即时取出,放晾即可。微波加热法样品的绿原酸的含量高于炒法和烘制法的样品,这可能与微波加热具有穿透力强、内外同时加热、加热时间短有关,且炮制品外观完整,无焦化糊化现象。而烘箱要预热至150℃温度,烘制90min,且炮制品多呈焦黑色,不完整,有焦化糊化斑。薄层层析对比实验证明微波对盐杜仲的有效成分影响不大。
不同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到药材的成品收率及内在质量,在以上几种炮制方法中以烘制杜仲的成品收率最高,达到85.42%,其次为砂烫法和炒杜仲法;烘制杜仲浸出物的浸出率达到18.58%,其次是砂烫法、炒杜仲法和生杜仲。
⊙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31(1)。全杜仲(quanduzhong)编校发布。编辑:款冬。
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