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佳晨重物华,
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
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
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
满插茱萸望辟邪。
先来看一首诗,猜猜今天咱说的是谁?
茱萸的家族过于庞大,在中医典籍里面记载的两类茱萸品种分别为“吴茱萸”和“山茱萸”。而这两味药材都是来入药的,且都被列为中品。
其中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效果。山茱萸首次被归列为药材时,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虽然茱萸很多,但为什么会被叫做“山茱萸”呢?难道因为它是“山寨的茱萸”吗?
其实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相传,战国时期的赵王有严重的颈椎疾病,白天黑夜饱受脊椎病的折磨。一直到药房中新来了一位朱姓大夫,他在了解到赵王的症状之后,就给赵王服用了一碗用坩埚煎煮的汤剂,谁知道没过几天,赵王的病症就得到了缓解。
赵王大喜之下就让人把这位朱姓大夫找来嘉奖,还询问了朱大夫到底用的什么灵丹妙药。朱大夫就回答他是从山上采摘下的野果,当地人称其为“山萸”,长时间服用不仅能够治疗颈椎疼痛,还可以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在听完朱大夫的表述后,同时也因为自身病症是“山萸”这味野果的治愈的,就命人大力种植。
后来,更多的人受到了“山萸”的益处,为了纪念朱大夫,就把“山萸”改名为“山朱萸”。慢慢的,一些医者为了更好地区分辨认于是就把“山朱萸”写成了“山茱萸”,遂一直流传到现在。
不过山茱萸索然只是一味野果,但是在民间却有“长寿”、“强健”等美好寓意。这是因为自从山茱萸果实开始入药后,经过特殊炮制的山茱萸有补气、利尿、滋补肝肾的效果。而且《本草纲目》里面关于山茱萸也有“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以及强身”的描述。
另外山朱萸在古籍里面记载丰富,比如《金匮要略》中的八味肾气丸,药材组成就有干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除此之外,《景岳全书》里面的左归丸也有山茱萸的成分,这也很直接的诠释了为什么中医会说“一味山茱萸胜过人参当归”了。
古时候的人也喜欢在重阳节的时候,用茱萸来制作成香包佩戴或者登高插茱萸。也因此留下来名垂千古的佳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成为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载体相比,山茱萸酒似乎更受大众喜爱一些。
很早之前就有人喜欢炮制中药,而且历来的经验也证明了,经过炮制后的中药材要比普通药材储存时间更久。另外经过炮制后的中药材,不仅扩大到该药材的使用范围,更能够有效降低原药材的毒性。
很多药材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毒性,但在炮制过后,毒性缩减到了最低,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完整发挥其药性。通过诸多医学典籍我们了解到,山茱萸的炮制方式种类较多,分别有阴干、酒制、盐炒、熬制、炒制等。但是经过综合考量后,还是采用酒制的方法更加普遍一些。
山茱萸晒干后一般是褐色或者黑色,和新鲜的果实颜色差异较大,不过这可是山茱萸酒的最佳用料。中药材炮制药酒,可以说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中药材使用方法。而将山茱萸酒制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这还是过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酒制后可以借助酒力温通,助药势,降低其酸性,滋补作用强”。
而到了现在,山茱萸酒制也进行了改进,把山茱萸、枸杞、熟地等药材放在一起酿制,在丰富了酒味的同时还增强了其滋补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山茱萸尽管历史悠久,最开始的食用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比如煮粥、煲汤、泡水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山茱萸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作为菜的配料提升了菜肴的营养价值;加工成绿色保健食品,也深受市场喜爱。下面为大家分享几个山茱萸方剂,希望能加强大家的认知。
茶饮组成:山茱萸、花茶
把上述两类放到杯子里面,用开水冲泡后喝,一直到茶的味道变淡为止再换新的。该茶饮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效果,适用于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尿尿频等症状。
方剂组成:山萸肉、干地黄、薯蓣、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把上述八味药材研磨成为细细的粉末后,用蜂蜜制作成为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服用。
该方剂有补益肾气、温阳化湿的作用。通常用来调治脚气以及少腹麻木不仁等症状。
方剂组成:山萸肉、生龙骨、生杭芍、生牡蛎、野台参、甘草。
把上述六种药材用水煎煮后,去渣留汁服用,有固涩止汗、益气敛阴的功效。
通常用来调治外感伤寒、外感温病,大病刚刚痊愈后不能自复,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一直流虚汗等症状。山茱萸性温,酸涩而收敛,因此身体里面湿热内蕴,阴虚火旺,肾阴亏虚、肾阳火旺的人群,不适宜大量食用。
除此之外,感受外邪导致的咳嗽,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者泄而不爽,实热汗出,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症状,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人群禁忌单独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