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炎症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在40余年的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对多种顽固、疑难性皮肤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并喜用重剂,配伍详明,用药精当,疗效突出。现将王老师治疗湿疹的经验介绍如下。
审证察因
本病多因素体禀赋不耐,或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动风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蕴久化热,郁于血分,湿与热相合困脾,复感风湿热之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外搏肌肤而发病。因此,本病虽形于外而发于内,内外湿热之邪相互搏结,风湿热蕴阻肌肤是本病的基本病理。
湿疹急性期与血分火热毒盛关系密切。刘河间云:“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常与风、湿、热、燥、寒往往相兼为病,又常成为其后期转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心主火又主血脉,心火亢盛,导致血分热盛,湿热蕴阻肌肤则发为“湿疹”,症见皮疹泛发鲜红,红斑、水疱、渗出损害,瘙痒无度等。因此,治疗急性湿疹应突出血分热毒的病理因素,治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祛风止痒。若湿疹病情迁延,湿热留恋,伤阴化燥,瘀阻经络,致血不荣养肌肤而成血虚风燥之证。故对于慢性湿疹,应重视养血活血药的应用,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虚血燥则痒,故养血润肤能疏风止痒。此外,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顽固性湿疹,此属久病入络,临床常加用乌梢蛇、全蝎等虫类药入络搜风,剔除骨节间余风顽邪。
分证论治
1、血分热毒型
【主症】心火亢盛,导致血分热盛,风湿热邪蕴阻肌肤则发为“湿疹”,症见:身起红粟,以红色丘疹为主,皮损潮红,肿胀,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瘙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甚。身热口渴,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药】本型热重于湿,以血分毒热为主,治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除湿祛风止痒为辅。常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地榆、小蓟、槐花、水牛角、水红花子等凉血清热解毒。血热易致瘀血内阻,若一味凉血,每致寒凉郁遏,冰伏湿邪,唯宜凉血而又活血之药,则血分毒热可清,而无闭门留寇之弊。同时,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炒黄芩、炒栀子等清热泻火,此又内含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诸清热泻火良剂;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苍术等以清热利湿;荆芥、防风、蝉蜕、僵蚕、蒺藜等品以疏风止痒,偏于风寒者,加用艾叶、浮萍等。诸药合用,共奏凉血解毒、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功。
【病案】董某,女,16岁,2010年3月2日初诊。患者全身重度湿疹,前胸红色皮疹,连及颈部,肘关节处尤为明显,皮疹已经硬化。局部皮肤灼热,瘙痒无度,夜间尤甚,渗出水液。颌下淋巴结肿大,心烦口渴,大便不爽,小便黄,舌红、苔薄,脉滑数。此湿邪蕴久化热,血分毒热内盛之证,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利湿疏风止痒,
处方:玄 参30g,连 翘30g,赤 芍30g,水牛角40g,牡丹皮15g,生地黄30g,炒栀子 6 g,女贞子15g,墨旱莲10g,荆 芥 6 g,炒槐花15g,白茅根30g,忍冬藤60g,升 麻20g,黄 连15g,苦 参20g。
7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嘱以第三煎药液外洗患处,内外合治。4月23日二诊:皮疹见消退,局部皮肤灼热减轻,瘙痒减轻,渗出液量少,舌红、苔薄,脉弦数。原方既效,守方加生石膏20g,续服14剂。5月18日
三诊:诸症进一步好转,皮疹面积缩小,皮损变软,已无渗出,但晚上仍瘙痒明显,患者诉服上方腹泻,盖凉血解毒之药量重,此寒凉伤胃所致,调方如下:
玄 参30g,连 翘30g,白 芍30g,
水牛角40g,牡丹皮15g,生地黄30g,
炒栀子6 g,女贞子30g,墨旱莲30g,
荆 芥 6 g,炒槐花15g,白茅根30g,
升 麻 6 g,木防己10g,三 棱10g,
赤 芍30g,石 膏20g,金银花30g。
14剂患者坚持服药,后一直稳定未再复发。
2、湿热在表型
【主症】本证多为表证初起,风邪客于肌表,湿热阻于肌肤,而致皮肤瘙痒,起红色丘疹,皮疹可发生于身体各处,但以面颊、四肢常见。自觉燥痒不适,伴有口干唇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等。
【方药】治宜清热利湿,祛风解表,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原方中梓根白皮,今人多以桑白皮代之。临证常加入银柴胡、乌梅、防风等,以增加疗效。
【病案】刘某,女,24岁,2010年1月22日初诊。左手湿疹,发于手背处,状若钱币大小,潮红热肿,渗液不多,瘙痒剧烈,晚上尤其明显,影响睡眠。身体稍微恶寒,余无不适,舌暗红、苔薄,脉细数。此湿热在表,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以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处方:
炙麻黄6 g,连 翘15g,赤小豆10g,桂 枝10g,白 芍15g,苦 参15g,地肤子12g,荆 芥10g,当 归15g。7剂1月29日复诊:患者诉瘙痒症状大减,皮损颜色变浅,药证相投,续服7剂,病告痊愈。
3、风湿热盛型
【主症】本证多由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蕴阻皮肤所致。湿偏盛者则渗液、糜烂;热偏盛者则弥漫潮红;风偏盛者则瘙痒难忍。症见:瘙痒显著,疹出色红,泛发全身或局限性。局部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稍有浸润肥厚。大便溏,尿黄,舌苔白,脉缓。
【方药】治宜疏风除湿,清热止痒。方选消风散加减: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等。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故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是为湿邪而设;知母清热泄火,是为热邪而用。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所用性偏温燥之祛风除湿药亦易损伤阴血,而阴虚血燥每每加重身痒,且湿热浸淫亦易使血脉瘀阻,故以生地黄清热凉血,合当归、麻仁滋阴润燥、养血活血,既补已伤之阴血,又制祛风除湿药之温燥。
【病案】廖某,女,37岁,2010年2月4日初诊。湿疹泛发全身,以前胸、腰背部明显,皮疹密布,搔破出血,但渗出液不多,灼热身痒,夜寐不安,心烦急躁,患者已服抗过敏西药,病情未减。舌红、苔黄,脉数。此风湿热邪蕴阻皮肤所致,治以疏风除湿,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 8 g,牛蒡子12g,金银花20g,
蝉蜕6 g,苦参15g,炒槐花10g,地肤子10g,
蒺藜15g,黄连10g,炒黄芩15g,蒲公英20g,
连翘20g,当归15g,紫 草10g,苍 术15g。
7剂2月11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身痒减轻,皮疹颜色变浅,晚间已能安睡。守方续服14剂,后告病情稳定,未再发作。
4、血虚风燥型
【主症】本证多为湿热留恋,伤阴化燥,瘀阻经络,致血不荣养肌肤,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症见: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有明显瘙痒,表面可有搔痕、血痂、颜色暗或呈色素沉着。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缓或滑。
【方药】治宜养血活血,润肤止痒,方选:四物消风散,当归饮子,桃红四物汤化裁等。常用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制首乌、桃仁、红花等。瘙痒甚者,加钩藤、蒺藜祛风止痒;夜间瘙痒剧烈,影响睡眠者加龙骨、珍珠母重镇安神,熄风止痒。除湿清热之品亦不可忽视,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均为治痒要药,地肤子苦寒降泄,既能通利小便,又能解毒除湿;白鲜皮、苦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治热毒之主药,在各型湿疹中均可应用,效果颇佳。
【病案】韩某,男,23岁,2009年1月29日初诊。近5年来湿疹反复发作,头部痒甚,皮疹暗红色,肥厚粗糙,有搔痕血痂,躯干四肢有点片状脱屑性皮损。脸上痤疮,暗红色,大便干结,三四天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此病程日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之证,治以养血疏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当 归15g,白 芍15g,川 芎15g,
生地黄20g,制首乌15g,荆 芥10g,
防 风10g,蝉 蜕 8 g,地肤子15g,
金银花20g,连 翘30g,苦 参10g,
苍 术20g,水牛角20g,炙麻黄 8 g,
黄 柏20g,蒺 藜15g。7剂
2月5日复诊:疹子皮损面减轻,皮肤肥厚粗糙改善,但头部、躯干瘙痒明显,大便改善,每日1次,已不干结。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此养血润肤功显,但湿热仍重,上方苦参增至15g,加黄连20g、炒黄芩20g,以增强清热除湿之力,14剂。4月13日三诊:皮肤渐变润泽,但头皮仍痒,晚上尤甚,疹色偏红,舌红、苔薄,脉滑。此热象明显,当加重清热解毒之力,调方如下:
金银花20g,连 翘20g,蒲公英30g,
黄 连15g,炒黄芩15g,酒大黄5g,
白 芍15g,当 归15g,苦 参15g,
地肤子15g,小 蓟15g,紫花地丁30g,
天葵子15g,地 榆10g,荆芥10g,炙麻黄5g。7剂
4月20日四诊:瘙痒症状大减,皮疹渐渐消退,大便可。嘱以一诊方继续服用1月余,巩固疗效。
▼版权申明
作者/ 闫军堂、刘敏 排版/ 文缄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由文缄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