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凛冽,寒风刺骨。今日门诊来了一位女患者,进入诊室时身穿厚厚的大衣,裹得严严实实,颈部围着大围巾。坐下后还不时将手相互摩擦,足见其十分怕冷。
当轮到她就诊时,坐下后,就说:”医生,我的病症,就是每当夜晚一觉醒来,全身汗出颇重,湿漉漉的十分难受。每晚如此,已有2个多月了。”要知汗出是一个症状,但引起汗出的原因是不同的。
所以我让她静一静,再问你每次是睡醒后出汗,汗出以什么部位居多?她说以头部和背部特多。汗出后是否畏寒,还有什么表现吗?她说,汗后畏寒,还有一个症状,即头部烘热而两足寒冷特甚。
听完她的诉说后,再看看舌头和脉象后,对其症的病因病机,基本有个大体的了解,于是书病案如下:
王× ×,女,53岁,农民。初诊:2005年12月8日。
主诉:夜寐汗出,汗出以头部背部居多,汗后恶风寒,汗出是头部烘热而两足寒冷,是上热下寒之象。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此肾肺两虚,虚火上炎,外侧卫表不固。
二诊:2005年12月15日。汗出基本控制,背寒之症已无,上热下寒之象轻而未已。舌淡红已减,舌边齿印尚未全消,脉细,卫表已固,肾阳尚虚,虚火上越之势尚在,再以前方加减。
三诊:2005年12月22日。汗出已止,上热下寒之象已无,唯纳谷一般,不知饥,再以调理脾胃。
嘱其饮食目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辛辣肥腻食物。半月后,她复以感冒来诊,并告以前盗汗及上热下寒之症已愈。
在一个星期五下午,细雨霏霏。我在家里闲坐,正在听收音机播讲《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一段。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忽听得门铃响了,忙去开门,只见随我门诊的两位同学,他俩均拿着雨伞,进门时把雨伞放在门旁,而后随我走进书房。招呼他俩坐下后,问道:”你们平时学习很忙,今日怎么会有空前来串门?”
他们说:”老师,我们不是来串门的,有个病例治疗中,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老师。””好,你们说说是哪个病例?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学生甲说:”就是三周前那位53岁,农村女患者患的盗汗症,在老师治疗中有三个问题,学生不太理解,今天特地向老师提出,为我们答疑解惑。””请具体说说是哪三个问题?”
学生乙接着说:”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学内科学的时候,在书上讲到汗症中有句话:‘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该女患者的盗汗,老师在治疗时,用的是温阳固表的玉屏风散加味,为什么没有用补阴药呢?
第二个问题,她汗后恶风,且背部畏寒较为明显,为什么不全是恶寒?解决背部恶寒,用哪味药起主要作用?
第三个问题,在治疗中,首次就用了引火归元法,这是为什么?”
我听后,颇感欣慰,觉得这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问得有点水平。首先解答第一个问题,要知道”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是一般的病理变化。要知道疾病的发生,并非一成不变的。”阴虚盗汗”是有的,但是一定要有阴虚的症状和体征。如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
而本症除了盗汗外,从全身症状和舌质脉象等,都不属阴虚的表现,因此我们临床治疗,一定要以客观的表现为依据。所以我们十分强调辨证施治,不能拘泥于”阴虚盗汗”,就以阴虚治疗为目的。
你们问到的第二个问题,汗后恶风,背部恶寒虽明显,为什么不是全身恶寒?要知道人在生理活动时是整体性的,全身各部和五脏六腑都是内外相联,每个脏腑在全身各有所属。人体背部是肺的关联区域,故《内经》中明确指出:”背者,胸中之府“。
胸中,在此指居于胸腔中的心和肺,尤以肺为主。所以她的恶寒以肺气虚引起的。这一点明确后,所以要解决背部恶寒,要以温补肺气为主。补肺固表,玉屏风散为首选方剂。
为了解决恶寒在背部显著,单用玉屏风散其温煦作用还不够,这正像冬天寒冷,要使室内升温,就要紧闭门窗,避免外界寒风入侵。但关闭门窗,仅仅避免外寒入侵(这就是用玉屏风散的用意所在)还是不够的,所以还要加一个火炉,这火炉就是方中的熟附子。附子性大热,其性走窜,通行十二经。所以解决了她的背寒,附子是显示其主要作用的。
至于第三个问题,在处方用了”引火归元”法。一句话,目的就是调节阴阳法。”火不归元”的主要表现是:面部烘热而两足寒冷明显,这是肾阴虚,虚火上越的特征。
在本案中之所以要“引火归元”,主要药物是大熟地黄,怀牛膝,上肉桂和煅龙牡。引火归元是前三味药,加用煅龙牡,其作用有二。
其一可以加强止汗的功用。其二,龙牡具有重镇,使上越之火下行后不再上越头面。从而取得阴阳平衡的效果,且面部不热,对汗出亦有一定作用的。
解答了三个问题,然后问:”你们听明白了罢!你们回去再看看这个病案,反正这个病案用此方药治愈了。疗效是硬道理。”
最后我再强调一句:”中医治病,最重要的是辨证施治,这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切切勿忘!”这时,窗外的雨也停了,一看时间已经下午5点了,同学两人也就告别。
▼版权申明
整理/水木 排版/水木 校对/青竹学术部本文内容选自《中医就有这么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