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摘要】总结王朝辉教授辨证运用针刺、易罐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其一,王教授临证用透刺法(地仓透刺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滞动针”法,即搓紧后小幅度牵抖,以改善面部肌肉弹性,恢复肌肉张力;其二,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有郁热的患者给予颈前部和患侧面部易罐刮痧治疗,以宣发郁热,通达气血,改善症状;其三,对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或久病缠绵的患者,以调理脾胃、提补正气为治疗原则,选取腹部穴位针刺,以提升正气。

 

周围性面瘫主要症状有口角歪斜、闭眼不合、患侧表情肌功能瘫痪,属中医学口眼歪斜、口僻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中医认为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正气亏虚,卫气弱而不固,风邪乘虚侵袭头面部经络,气血不畅,致使面部失于濡养,肌肉松缓不能收束,使口角、面颊部位肌肉被牵拉至一侧而发为口眼歪斜;或内因与外风相引而成,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风与瘀常互相影响,时久导致正气亏虚。故疏风通络、活血祛瘀为治疗此病关键。

 

王朝辉教授擅长用针法及易罐刮痧治疗损美性疾病,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更是颇有心得。笔者有幸随诊,获益良多,现将王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局部透刺通经络

 

周围性面瘫中透刺法主要见于地仓透刺颊车,该组透刺穴位源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中风口眼致斜,须疗地仓连颊车。”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症状是口角歪斜,对于治疗2个月以上口角歪斜仍严重者,王教授认为可在透刺的基础上对两穴实施“滞动针”法,给予强刺激。具体操作:嘱患者仰卧位,对患侧地仓穴进行常规消毒,用押手拇指及示指提捏嘴角,选用0.25mm×40.00mm毫针,刺手持针,向颊车穴方向刺入,深度25~35mm,得气后快速向左或向右单方向捻转针柄180°,使肌纤维缠绕针体,针体呈扎而不进、拔而不出的状态(即滞针),折弯针柄并做抖动动作20s,操作完毕后留针30min。同样方法刺激颊车穴,针刺方向变为向地仓穴刺入,其余操作同上。

 

滞动针法的应用依据是患者口歪症状长期不除,王教授认为此类患者多因面部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一处,久之致面肌局部病理性粘连,肌肉张力不足。滞动针法通过最大程度的单向捻转,使针体缠绕粘连处的肌纤维,可以较大程度地松解局部病理性粘连组织,调节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弹性,恢复肌肉张力。另外,口歪与颊肌、笑肌、咬肌浅部、降口角肌有直接关系,透刺地仓与颊车可直接作用于这些肌肉,以更有效地改善口歪症状。

 

2  颈面刮痧除郁热

 

“火郁发之”是《黄帝内经》五郁治法之一,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旨在发散局部郁热以调节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发”即宣发、发泄之意,其含义甚广,如张介宾所言:“火郁之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同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之汗也。”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宣泄郁热是“火郁发之”的内在含义,对本病而言,郁热得泄,面部温度降低,进而症状缓解,促进疾病得愈。

 

临床中很多患者表现为火热上炎证,可见面部泛红、舌红苔黄、口气重、小便黄、大便秘结、脉弦数等症。王教授认为,比起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治疗仪)照射,此类患者更适宜于用易罐进行颈面部刮痧治疗,从而起到“火郁发之”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①面部刮痧,嘱患者取仰卧位,将适量芦荟胶均匀地涂抹于患侧皮肤后开始走罐,走罐路线如下:前额部取印堂穴牵拉至上星穴,印堂穴牵拉至太阳穴;眼睑部做横向走罐法;眼眶下缘取上迎香穴牵拉至太阳穴;颧部取上迎香穴至耳门穴,迎香穴至耳门穴;取人中穴至耳门穴;取地仓穴过颊车穴至听会穴;取承浆穴至颊车穴。以上手法重复两次,医者一手持罐行走罐法,另一手做向上提拉手法。②颈前部刮痧,准备工作如上,以两侧胸锁乳突肌及气管为准,将颈前部分成三条竖线进行吸附走罐刮痧,以皮肤发红、出痧为度。

 

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水肿和髓鞘肿胀、脱失而出现的症状,易罐的拉伸可有效改善面肌张力,将组织液导向颈部淋巴,减轻水肿,达到改善颈面部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循环的目的,同时通过疏通颏下淋巴结、耳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提高痛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温度提高,加速机体代谢,同时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表情肌功能的恢复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针刺腹部补正气

 

病程较长的患者,究其病因多有劳作过度、素体亏虚等情况。其主要病机为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使脉络空虚,以致感受外邪,经筋功能失调,使气血痹阻、筋肉失于约束;气愈虚,血愈瘀,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停滞,痰瘀互结,迁延不愈,终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成为顽症。针对此类患者,王教授认为调理脾胃、提补正气至关重要,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腹部脏腑既有先天之本的肾脏,又有后天之本的脾脏,肾贮藏先天元气,脾胃生成水谷精气,先后天之气均从腹部起。因此王教授常针刺腹部穴位如关元、天枢(双)、中脘、气海来补气扶正,需提中气则加刺百会。具体操作:嘱患者排尿后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常规消毒后,用0.25mm×40.00mm毫针针刺关元、天枢(双)、中脘、气海,得气后留针30min,并用TDP治疗仪照射。

 

中焦是人体之气汇聚之处,正气不足当首选腹部穴位补气扶正;又因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人体气机不畅有关,而针刺腹部也是调理全身气机的关键;另外,脾主肌肉,脾健有助于面部气血充盈,腠理紧密,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具体而言,气海、关元为人身之下丹田,乃先后天之气即真气汇聚之所;中脘为腑会,善调理脾胃、化生气血;天枢属足阳明胃经,可助脾之运化,诸穴配合可健脾扶正,促进痊愈。

 

4  病案举例 

4.1  病案一

陈某,女,69岁。2019年3月初诊。主诉:右侧面瘫3月余。曾接受鳝鱼血涂擦、针灸等治疗,效果一般。既往史:肝硬化。刻诊:右侧额纹平坦,闭眼露睛,举眉困难,右侧鼻唇沟浅,右侧鼓腮漏气,刷牙时漏水,口角向左侧歪斜,舌紫暗、苔黄,脉沉涩,二便尚可。诊断:面瘫(气滞血瘀型)。取穴:①右侧鱼腰、头维、阳白、攒竹、四白、头临泣、夹承浆、太阳、迎香、颧髎、人中沟、合谷;②地仓、颊车。操作:嘱患者仰卧,进行常规消毒,用0.25mm×25.00mm毫针针刺①组,得气后留针,再用0.25mm×40.00mm毫针以滞动针法针刺②组,均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时,口歪好转,眼裂缩小,鼻唇沟稍变深。休息1d后进行第2疗程,至第6疗程结束,临床治愈。为巩固疗效,又加3次针刺。

 

4.2  病案二

宣某,女,68岁。2019年3月初诊。主诉:左侧面瘫10d。患者10 d前中午运动出汗后,开窗通风,次日清晨感觉面部不适,刷牙时口角漏水,遂于诊所就诊,抗病毒(具体用药用量不详)治疗10d不效,来诊。刻诊:左侧额纹平坦,闭眼露睛,举眉困难,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鼓腮漏气,刷牙时漏水,眼干涩,迎风流泪,口干渴,嘴唇干裂,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小便黄,大便难。诊断:面瘫(肝郁气滞型)。取穴:左侧头维、阳白、四白、鱼腰、攒竹、头临泣、太阳、迎香、颧髎、夹承浆、人中沟、合谷、地仓、颊车,双侧太冲、三阴交。操作:嘱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后,用0.25mm×25.00mm毫针针刺以上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后出针;颈前部刮痧,操作同前文所述。针刺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刮痧每5日1次。刮痧第1次后自觉面部肌肉舒适,刮痧第2次后口干、眼干症状缓解,刮痧第3次,口干、眼干症状消失,口唇干裂症状消失。针刺2个疗程后,眼睑闭合完全,漏水、漏气现象消失,口歪明显好转,第3疗程结束后临床治愈。

 

4.3  病案三

沈某,男,47岁。2019年4月初诊。主诉:面瘫6月余。患者十余岁时曾左侧面瘫,治愈;6个月前出现右侧面瘫,经B族维生素、口服中药、患侧面部敷药治疗后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刻诊:右侧鼻唇沟浅,右侧额纹稍深,口角向左侧歪斜,举眉困难,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二便可。诊断:面瘫(正气不足型)。取穴:①右侧夹承浆、人中沟、四白、鱼腰、攒竹、头临泣、太阳、迎香、头维、阳白、颧髎、合谷;②地仓、颊车;③中脘、关元、天枢(双侧)、气海、百会。操作:嘱患者仰卧,暴露面部及腹部,进行常规消毒,用0.25mm×25.00mm毫针针刺①组,用0.25mm×40.00mm毫针透刺②组,用0.25mm×40.00mm毫针针刺③组,均留针30min,并使用TDP治疗仪照射腹部。每日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第2疗程结束时,额纹变深,举眉正常,口歪症状好转;第5疗程结束后临床治愈。

 

5  小结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王教授并不随意使用TDP治疗仪,而是因病施术,辨证施针,辨症施法。王教授认为,对于不同病机的患者不可套用同一治疗方法,治法不当则可能影响预后,应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诊断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准确辨病,再施相应的治疗方法,则事半功倍。王教授临证善用易罐与腹针。王教授认为,易罐结合面部推拿操作简便、效果较好,不仅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优势明显,还可以作为辅助方法治疗各种面部疾病、五官疾病。针刺腹部穴位可调理脾胃、补益正气,适宜于各种久病顽疾。另外,王教授尤其强调滞动针的规范操作,滞动针法刺激性较强,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面部穴位对针刺不敏感,通常只用于后期治疗效果不显著时,患病前期则不提倡使用。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21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王朝辉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发表评论